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综合

马拉松被降温

时间:2025-10-30 17:01:12 来源:巨潮WAVE



文|侯恬

编辑|杨旭然

警戒线拉起、赛旗飘扬、朋友圈全员打卡……马拉松火的那些年,一场又一场的赛事,吸引了无数跑友为之狂热。

曾经站在流量巅峰的马拉松赛事,如今却颇有一番被人为降温的意味。10月以来,全国已有百余场马拉松相继发布赛事变动通知,有的直接取消,有的缩减项目或延期举办。

如山西临汾、湖南株洲、北京延庆等地的马拉松赛事相继宣布取消,广西桂林、武汉光谷、安徽池州等地宣布取消健康跑或迷你跑项目,广西南宁等地缩减参赛规模,四川西昌等地调整奖项设置等。



尤其是县域级赛事,成为被叫停的“重灾区”。部分赛事筹备进度已达七八成,赞助、安保、物料都已就绪,却在开跑前一周突然按下暂停键。

这些变动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主办方与市场三方的现实考量。

过去几年,马拉松被视为地方文旅和体育产业里面的“黄金赛道”,是最能撬动城市曝光度和消费力的IP。但如今热度褪去,赛事资金紧张、投入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开始显现。

实际上马拉松并没有被完全“叫停”,而是开始从野蛮成长回归到理性阶段。这其中既有对经济因素的考量,也关系到行业未来能否得到更加健康、长足的发展。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狂欢

在中国,马拉松曾是一个长期坐在冷板凳上的小众运动。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举办了国内首场国际马拉松,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职业选手参赛。那时跑步还是一件孤独的事,无论是参赛的人和赛事数量上看,都称不上是什么主流运动。

此后三十年的时间里,马拉松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后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赛事审批制度,一场热潮才被正式掀起。

2014年全国仅举办57场马拉松,到2016年,这个数字飙升至328场,到巅峰时期2019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超过1800场,中国一度成为全球举办马拉松赛事最多的国家。

赛事增多的同时,马拉松的参与者人数也出现了几何倍数增长。社交媒体上晒参赛照和奖牌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原本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有人是为了健康,有人只为拍照留念,甚至很多人穿着奇装异服,在赛道上搞COSPLAY博出圈。



这个过程中,马拉松从竞技项目逐渐变成了一种全民节日,逐渐具备了“城市狂欢”的特质。而这场狂欢,也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以今年的无锡马拉松为例,参赛人数3.5万人,赛事期间带动城市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超70%,创下历史新高。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都被“马拉松周末”点燃,赛事成了当地文旅产业的流量来源。

然而,就是这样既能普及健康运动,又能拉动经济的项目,近期却被频繁取消。

网传,未来马拉松行业或将出现一些明显变化,包括:欢乐跑、健康跑等娱乐性项目或被削减;收紧赛事数量,尤其是C类赛事;慈善名额、商业合作、外籍选手奖金也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等。

虽然这些网传消息基本上都没有“实锤”,但从目前大规模取消赛事的实际情况来看,行业监管更加严格的趋势是明确的。

今年7月,中国田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虽然没有明确这就是一纸禁令,但也清晰释放了要强化赛事安全、规范运作、提升赛事质量等加强监管的信号。

作为一个行业,马拉松野蛮生长的阶段或将结束,未来全国各地质量不高、影响力有限的小赛事陆续停办将是大概率事件。

02 缩水

其实,各地马拉松频繁被“叫停”并不难理解。

过去几年,中国马拉松的数量越来越多。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已超过300场,相当于平均每天都有两场比赛在进行。看似行业火热,但其背后已经是一本日益紧缩的“经济账”。

据业内人士估算,一场中小型马拉松的成本通常在500万至1000万元之间,大型赛事甚至要花上上千万元。当然这只是直接成本,并没有包括封路带来的商户停业、交通损失、本地人生活影响等间接成本。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些成本汇总起来显然就不再只是一笔小数目了。

但每年这么多赛事,产生的经济效益却越来越有限。马拉松赛事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报名费、赞助费和政府补贴。这两年,前两项收入都在持续缩水,不少赛事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许多小型马拉松比赛都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如去年四川南充阆中古城马拉松,全马名额设定6000人,最终报名人数不到2000人;今年江苏兴化马拉松报名开启半月仍未报满,为凑人头甚至推出“大学生全马免费”活动。

跑的人在减少,办的却越来越多。马拉松在各地扎堆举办、同质化严重,专业度和服务水平又参差不齐,结果就是市场被稀释,参与度持续下滑,报名费自然也收不上来了。

另外,马拉松赛事的另一大主要收入来源——赞助费近年也在缩水。在经济环境趋紧后,金主们纷纷开始精打细算,如今很多品牌认为,与其赞助一场地方马拉松,不如把预算投向ROI更高的互联网广告或直播带货。

对于缺乏知名度的中小型赛事来说,找到合适的赞助商几乎成了奢望。

根据《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8)》的数据,以A1级赛事为例,办一场赛事的平均运营成本约1199.86万元,即便算上报名费和赞助收入,还有1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而这部分缺口基本要依靠政府补贴来填补。

甚至有中小型赛事负责人曾透露,县域马拉松赛事的90%收入几乎都来自政府补贴。如今各地方财政普遍趋紧,赛事筹备组织的压力只会更大。



对许多地方来说,办马拉松就是一场“政府项目”,对于那些缺乏影响力的小城市而言,它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难得窗口,也是拉动旅游和消费的机会。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能带动消费的往往是品牌赛事,而非名不见经传的小规模活动。赛事知名度有限,报名人数不足,游客也不愿为此跨城而来,导致办赛成本高企,但经济效益却有限。马拉松也逐渐从“城市投资”变成了“财政负担”。

03 转折

马拉松的“停办潮”,并不意味着监管要放弃这项运动。相反,这可以被视为行业进入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信号。

对于任何体育项目而言,商业化都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成功商业化的前提是,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获益,而不是一味“用爱发电”,依靠政府补贴来运营。

这几年,马拉松与其说是过热,不如说是“过滥”。赛事虽多,水平却良莠不齐。部分比赛组织混乱,封路安排不当,有的连最基本的补给都无法保障,甚至还出现选手冲线时被闯入赛道车辆阻挡的尴尬场面。

参与马拉松的人员也有鱼龙混杂的情况:有人骑车抄近道,有人找人替跑,甚至有人体力不支,中途倒地、心脏骤停。原本象征健康与活力的全民运动,反而因为频繁的安全事故和组织失序,开始呈现出更多的混乱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本轮加强监管其实是一次必要的刹车,引导行业往规范的方向发展。那些具备完善组织体系、良好安全保障和品牌影响力的赛事依然能顺利举办。

其实,真正热爱马拉松的人从未减少。一些规模较大、规范化了的赛事,目前还是非常火热。很多热门赛事如厦门马拉松、无锡马拉松、武汉马拉松今年的中签率依然不足10%,数十万人争夺几千个名额早已成为常态。

因此,与其说马拉松遇冷,不如说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挤水分”的特殊时期。



目前看,中国更需要的是有特色、有差异化的高质量赛事。

顶级马拉松赛事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超成本数倍,以2023年东京马拉松为例,赛事带动经济连锁效益达309.47亿日元,是运营成本35.62亿日元的8.6倍。“提质”无疑比“堆量”更有性价比。

而所谓“提质”,不仅在于赛道设计和奖金规模,更在于服务、文化与城市融合。

如东京马拉松赛前就通过APP分享详细的参赛和观看指南,设置明确且兼具城市特色融合的跑道路线,赛中注重补给、医疗等各类服务,创下16年0死亡率的纪录,还设置了文化演出、cosplay嘉年华等特色环节,不仅提升运动影响力,也带动了城市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马拉松,也正在朝着这些更先进的经验靠拢。随着地方小赛事的退出,资源将向更专业、更具品牌力的赛事集中。行业要做的,不只是办一场热闹的比赛,而是建立长期信任的运营机制,让参赛者、赞助商、政府都看到可持续的价值。

可以预见的是,地方级小赛事取消后,专业化大中型赛事大概率会更受欢迎。到那时,或许将成为中国马拉松运动再次出发的新起点。

标签 降温

上一篇: 韩国乒乓球名宿柳承敏被质疑任乒协主席时期涉贪,本人澄清

下一篇: 谌龙谈担任国青队教练:这是一份我非常热爱的工作

热门专题

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集锦

热门TAG

足球 篮球 NBA 英超 西甲 中国足球 意甲 中超 CBA 中国篮球 湖人 皇家马德里 德甲 曼联 转会 利物浦 巴塞罗那 五洲 阿森纳 勇士 法甲 曼城 欧冠 国际米兰 切尔西 拜仁慕尼黑 詹姆斯 火箭 转载 AC米兰 快船 巴黎圣日耳曼 花絮 雷霆 中国男足 尤文图斯 掘金 国家队 库里 马德里竞技 太阳 独行侠 开拓者 比赛集锦 凯尔特人 世俱杯 切尔西队 上海申花 杨瀚森 那不勒斯 拉斯帕尔马斯VS阿拉维斯直播 833直播 独行侠VS雄鹿直播 福建晋江文旅VS南京头排苏酒直播 快船VS太阳直播 湖人vs马刺 cctv4 cctv-1直播 辽宁男篮今晚比赛直播免费观看 亚洲VS欧洲VS日本 中央一套节目单 B站刺激战场视频2023 cctv-1在线直播 斯诺克冠军联赛 UFC直播免费观看入口 浙江卫视在线观看 斯诺克虎牙直播 中国女篮今晚的比赛直播 泰国VS韩国直播 曼联对阵阿森纳在线直播 lck2025直播 ufc比赛在线观看网站 西超杯免费直播 英联杯直播入口 nba直播快船独行侠

Copyright © 2022-2025 jrkan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赣ICP备14005902号-2